美国在1917年加入战争后,成为协约国的重要力量。此外,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变为协约国,为协约国在欧洲南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。在战争的后期,协约国逐渐占据了优势,并于1918年发起了一系列决定性的攻势。同盟国因为资源短缺、内部分裂以及面临协约国的持续压力而溃败。最终,同盟国无力继续抵抗,于1918年11月11日签署了停战协议,结束了一战。
一战期间,同盟国(即中央同盟国)由德国、奥匈帝国、鄂圖曼帝國(奥斯曼帝国)和保加利亚组成,而协约国由英国、法国、俄罗斯、意大利、美国和其他一些小国组成。
在军事实力方面,同盟国在一战初期占据了优势。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队在战争爆发时已经高度现代化,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和技术先进的武器装备。奥匈帝国的军队在东线与俄罗斯作战时取得重大胜利,德国也在西线与法国作战时实施了闪电战战术,成功地推进到了法国境内。此外,鄂圖曼帝國和保加利亚也为同盟国提供了一定的战略支援。
然而,随着战争的进行,协约国逐渐增强了他们的力量。英国和法国作为两个最大的协约国,拥有庞大的帝国和殖民地,他们能够动员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参战。俄罗斯作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大国,也有能力发挥重要作用,尽管他们后来因1917年的俄国革命而退出战争。美国在1917年加入战争后,成为协约国的重要力量。此外,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变为协约国,为协约国在欧洲南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。
在战争的后期,协约国逐渐占据了优势,并于1918年发起了一系列决定性的攻势。同盟国因为资源短缺、内部分裂以及面临协约国的持续压力而溃败。最终,同盟国无力继续抵抗,于1918年11月11日签署了停战协议,结束了一战。